中央美术学院胡明哲
6月8日:
昨夜24时到达龟兹研究院。清晨,阳光明媚,河谷静寂,石窟错落。 十年一别,又见龟兹!
上午,龟兹研究院陈列馆,徐永明院长给中央美术学院岩彩画创作高研班师生上了第一课《龟兹历史文化脉络》他说:在古代,这里是希腊罗马、印度、波斯、汉唐, 四大文明的交汇地带,也是古代丝绸之路北道重镇和必经之路。“库车”的维语之意是“十字路口”。龟兹石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佛教石窟,最精彩的就是壁画,仅克孜尔石窟就有一万平米,库木吐喇石窟就有五千平米。壁画以佛教故事为载体,交融了中亚,龟兹,中原,多种绘画风格, 形成独特和丰富的审美样式。 晚上在龟兹研究院学术报告厅,徐院长又为我们做了《丝绸之路与龟兹石窟壁画艺术》讲座,大家受益匪浅。
6月12日:
连续几天是克孜尔,克孜尔尕哈,库木吐喇,阿艾石窟现场考察。 其实我已第4次来到龟兹了,但是每次都犹如初见!都发自内心感动!
6月14日:
考察之后细细思考,作为学院的摹写课程应该强调研究性:将综合的暖味的信息拆解分离,找到其中的主要脉络和核心结构。目的是:穿越复杂的表象,追问核心的规律。壁画摹写不是彰显个人绘画才华,而是面对明确的解读对象,强调解读力和辨析力,不流于笼统的观看和表象的记录。一定要鼓励学生珍惜自己的视直觉,搜寻前所未有的发现,不能从概念到概念;希望从新的视角找到新的发现。我想,相对于考古学研究和保存修复摹写,我们的任务是解析古代壁画的形式语言结构;从图形结构,色彩要素,呈象方式等几方面进行疏理和记录。这种摹写方式还没有先例,但很值得我们一试。
无论有多少困难,今天都是千载难逢的时刻。我们有幸沉浸在世界上最经典的壁画之中,和1000多年前的信徒和画师们对话,这是一次寻根之旅,朝圣之旅。原创的早期的绘画就像一颗大树的种子,成长千年之后,繁衍出参天的大树,后期所有的绘画都是这棵大树上的不同枝干。要理解绘画的本质先要理解大树的主干,而不能只了解分枝,因为分枝上只能再生长细枝末节……只有回到主干研究种子,才不会偏离本质。这是中国岩彩画必须进行龟兹壁画摹写的原因。
龟兹画师以崇高的精神理解平凡的物质,以极少的语言要素,编排丰富的语法结构;质朴高雅的艺术境界,历经1500年摧残依旧魅力不减。因为单纯就是力量,纯粹得以致远。我们要真诚的面壁--用自己的眼睛,专注,扫描,发现,追问, 努力的理解,努力的呈现,不抱任何成见。只有用心解读眼前的感动,并找到视觉感动的原因,才不枉此行。
岩彩画高研班的摹写重点应该放在“解析古代壁画的呈象方式”上。 无论是对于古代壁画研究,还是对于岩彩画语言研究都极其重要。 因为龟兹壁画就是岩彩画的源头,我们和1000年前的古代画师使用完全同一的媒介--龟兹地区的砂岩,库木吐喇河床的黄土,红砂岩山谷的红土和褐土,以及阿富汗的青金石,中国的绿铜矿……
所以我们要追究:
a,从物质媒介角度看:古代画师如何理解这些天然物质,他们找到的最佳运用方法是什么?历经千年时空和社会磨难,以这种媒介和方法绘制的壁画现状给予我们何种启示?
b,从形式审美方面看:古代画师仅仅运用几种天然的物质本色和简明单纯的形式结构,如何构建了如此庞大规模的壁画群?如此丰盈绝美的画面?
另外,龟兹壁画是佛教文化的产物,无论是绘画题材,形式结构,审美取向,都为了表达宗教的理想境界。层层叠叠的须弥山,引导着修行者渐入天人合一之境界,那是有太阳神,月亮神,风神,雷神,乐神,高高在上的天宫境界,毫无世俗气息,优雅,清新,单纯。当我们从嘈杂龌龊的现实社会来到龟兹,面临满壁的高雅格调和深远意境,强烈感受到的是一种精神的洗礼!
龟兹壁画提醒我:岩彩画应该延展龟兹壁画的精神境界,鼓励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引导人们超越混乱的社会现实。如果我们运用天然的宇宙的物质结晶,还只是纠结于人与人的所谓的社会问题,未能指向人与天的关系,未能达到超越世俗的高高在上的境界,那就是未觉悟材质本身之语义,也就是糟蹋了岩彩材质!
龟兹壁画为何另人感到艺术境界的崇高?
1,相反相成:
运用:原生的自然的媒介。(底层)
构成:精美的精彩的图像。(表层)
2,由此及彼:
自然物质成功转化成艺术语义。
“泥土”转化成“辉煌”。
“蛤粉”转化成“单纯”
“青金石”转换成“深邃”。
3,以少胜多:
清晰疏朗的形式,归纳复杂的内容,
单纯的语言要素,搭配多样的关系。
视觉秩序明确,视觉阅读顺畅,
视觉趣味丰富,引人无限联想。
4,气质优雅:
弱对比,去火气,品质高。
5,境界纯粹:
从内而外无杂质,无附加目的,无世俗欲望。
完全是人与天的交流,是为了天国而创作……
6,异质共构:
虔诚的理想,精心的描绘。
残酷的摧毁,时空的磨难。
最后一点告知了生存的真相。所以犹如重锤击中心灵,引人深思。
6月17日:
经过几天的裱板,制作砂岩层,泥草层,白粉层…今天终于可以进洞窟了!我摹写的是克孜尔163窟的后通道 “释迦佛涅槃图”左壁,一位手持乐鼓的乐女局部。
一天六小时,我一个人静坐在黑暗的后通道中,屏住呼吸悉心解读残缺不全的释迦涅槃的故事。一千年前的绘画遗迹近在咫尺令人心生崇敬。让眼睛慢慢的发现,让心灵慢慢的理解,真是一种修行悟道的感觉。
满目伤痕的洞窟就象多次任人污辱过的苦行僧,一言不发肃穆沉静。眼前壁面上主要画作都被人为破坏,千年之前绘制的熊熊火焰也早已被战乱的烟火熏成漆黑一片……然而,只要受到一点点光照,那些火焰的形状就显现而出,即使被烟熏火燎摧残,那些火焰也顽强的闪烁于大面积的漆黑之中,让人得以辨认。或许这源于底层颜料的不同的物质属性-- 画师以不同的矿物质画了不同的图形。所以,即使被同质的黑色烟灰所覆盖,底层的异质的物质属性,依旧使得火焰纹神奇的闪现而出,黑暗中甚至仍旧有光耀之感…… 冥冥之中,我真的感到一种无中生有的精神之光。这是超越一千年的漫长岁月,兵荒马乱,异教摧毁,仍旧顽强淡定的彰显其隐秘存在的物质力量啊!内心真的感受到一种震撼和鼓舞!这些壁画的残片其实就是真善美的精神残片,即使遭受过毁灭性破坏,伤痕累累,支离破碎,依旧在闪闪发光!甚至外在的磨难越深重,对比得内在的精神越彰显。使得1000年之后的我,依旧可以感知到它传达的精神信息,依旧可以意会到古人的心灵诉求,以至于不知不觉的热泪盈眶……
6月18日
在洞窟摹写每一日都感受非凡。 看似简单的要素,其实每一个都重复了许多遍,并且每次运用了不同的技术。例如“线”,刚看时是黑线勾勒的,仔细揣摩,不对!下面有过一层红线,这是底层的第一次勾形之线,勾过之后又被色层覆盖。当红线勾到中途又发现,并不是所有物体都有红线!那么古代画师到底以什么思路勾勒红线呢?仔细斟酌分析:其实,是所有的主形都曾勾过红线,而辅助性的不重要的形都没勾过……这个发现太重要,说明了绘制的程序:最初的壁面上只是勾勒出大的图形结构,就开始进行填色了!那些辅助的不重要的图形是后来才添加的!
古代画家以多样的手法处理单一材质,每个细节都不相同--甚至每一个璎珞的表现手法都不相同。看着简单的一根带子,每一段的画法都不相同,都要画许多遍。因为璎珞的每个局部都有变异,可以比较阅读,因而感到十分有趣……龟兹壁画远看形式结构单纯,近看每个局部单元都是不同的,有很多可以玩味的内容。
6月19日
几天来由于反复专注地观看,很多细节渐渐浮现于眼前,终于触及到一般浏览完全不能达到的深处!
如果只是平涂平面形,没有深度阅读的内容,肯定乏味。一些装饰平面为了不简单,增加很多琐碎图案,又流入低俗格调。如何既保持抽象疏朗的大格局又感觉局部不简单呢?这个问题一直在我心里。
龟兹壁画给人感觉境界宏伟洒脱;然而不尽心摹写,根本不能觉察:其实壁画的每一个局部都不是一挥而就的,而是立体的画过几层!由底层到表层,有过数次的重复,每一个色面都是立体叠加的,连线条都是反复积累的。只有这样,感觉才丰厚,才丰润。层面叠加之时,每一层面都没有被完全遮盖,都故意留下蛛丝马迹,错误,错层,对比着叠加,遗留下过程的痕迹。
6月20日
昨晚计划好今天画飘带,所以今早一进洞窟就调好了飘带的暖黑色。然而,当我气息落定,坐在壁画前再次凝神静气的观察那条飘带时,竟然发现里面还有花纹!那是暗暗的第一眼看不到的图案,是隐藏在平静、平整之中的细节。花纹竟然是以两种深浅不同的线画过,之后又被整体的色层薄薄覆盖了。所以我昨天居然没看见……平面图形之中埋有线结构,并且不是一次勾勒,每次勾勒的色彩还不相同……真是相反相成!看来简洁的色面中隐藏着相反的要素,是先画相反的要素“线结构”,再以简明的色面做了整合--以色层覆盖其上,绝妙。
6月21日
龟兹壁画的文化属性一直另人争议。作为画家身在龟兹的时间越长,我越不能回避一种臆想:是古代龟兹人创造了龟兹壁画的语言方式。
佛教的传播进入古代龟兹遇到了砂岩,松散的砂岩不利于再做雕像,然而佛教精神的传播不可阻挡。如何是好呢?砂岩不能雕像,但可以造窟,于是印度石窟的形制得以延续,但是,佛陀的形象却由立体变为平面。 单纯优雅的平面绘画,简约质朴的物质本色,承载着复杂的佛教故事和深刻的佛教理念,在石窟的四壁和天顶,成功营造出信众心中的理想境界。进入中国的佛教,从此就以这种铺天盖地的壁画形式向中原继续传播。尽管壁画中有西方的形象和服饰,也有印度的形象和服饰,甚至些凹凸画法来自希腊罗马雕塑……但是整体的思考:龟兹壁画的语言范式来自何方?曾经是建筑和雕像的附属品装饰性壁画,为何能在古代龟兹石窟独立成为宏伟篇章?从雕塑范式到壁画范式--这是多么伟大的视觉革命!
龟兹壁画无论从数量,品质,画法以及精彩程度,都是世界罕见的。 希腊,罗马,印度,波斯,我都去过,浏览过众多的博物馆,美术馆,著名遗迹,从未见过龟兹壁画的前身。也考察过的印度阿踺陀(请帮助改成专用名词,谢谢!)壁画和罗马庞贝壁画,与龟兹壁画明确的不属于一个体系。尽管阿富汗的地质与龟兹相近,也留下相近的石窟遗迹和壁画残片,但是这并不能减弱龟兹壁画的价值,反而更说明--类似的壁画范式缘起类似的砂岩地质;龟兹壁画范式象征着亚洲早期壁画的成熟;象征着源于本土的艺术创造初衷。
前两年进行本土文化考察时采访过几位地质学家,地质学家认为:“决定人类生存方式和文化样态的最主要原因是地质特征。”深入观察龟兹地貌,十分认同这个观点。就像“景德镇瓷”源于江西景德镇的土质;建盏的“天目釉”源于福建建阳的特殊矿物质,龟兹的壁画源于龟兹的砂岩地质。
艺术样式的构成要素都是复杂的,要根据主体成分的量化程度判断其性质……虽然龟兹壁画的内容是印度的佛教,形式风格也是混杂多样;但从艺术语言方式发生和演变的角度观察--龟兹壁画语言建构的思路并非挪用了希腊,罗马,印度,龟兹壁画的语言方式是龟兹本土的特殊情景的特殊产物:针对独特的地质限定,运用独特的地方资源,创造了独特的言说方式--在砂岩地质上利用砂岩和矿物色建构了以菱格形骨架支撑的上万平方米的优雅的平面绘画;充满东方智慧和东方审美;既是顺其自然,又是伟大创举。
同为艺术创作者,我认为言说的方式,重于演说的内容。几千年来,人类动情言说的内容不外乎爱情,离别,生死,那么几种……只有史无前例的言说角度,只有独特深刻的言说方式,才能够让人铭记。就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文体的创造才是最有价值的。
传播佛教的内容当然十分重要,但是在漫长的传播历程之中,经由不同地域的局限,不同文化的洗礼,所形成的流变的艺术样态更值得艺术家解读。探寻这些历史遗痕背后的因由,似乎可以解读催生伟大艺术作品诞生的关键所在--永恒不变的精神信仰和自然而然的创造智慧。
6月24日
今天在163窟做最后收尾工作。越发体会到:苍茫的效果来自层次,是几遍积累的结果,绝非一挥而就。要无数次的添加,无数次的除去,每一个局部都是如此。添加时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精雕细刻)除去时毫不留情大刀阔斧。(千刀万剐)“简单要素,复杂呈现”这就是龟兹壁画之所以感人的秘密。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质性的对比,才能积累出一种力量的对峙。
163窟的摹写也让我得到了许多教训:
1,青金石一定要画在白色底上才会显得好看。以我习惯的方式放在中灰底子上是不可以的。
2,无论多少次重复,最后一遍应该是轻松的精致的。先粗旷后精致,先无形后有形,最精致感觉最后添加。
3,透明与不透明,是并置的一对关系,缺一不可。
不好看是因为不透明,对于岩彩来说,不透明就是不透底。
6月25日
龟兹壁画的现状证实了我对于岩彩画呈象方式的结论是正确的--立体,多层,色面,叠加。岩彩画与其它绘画语言结构的不同点是:相同的语言要素,不同的语法结构。岩彩画的语法结构是“在立体空间中的纵向叠加。”简要的语言要素,按照从基底到表面的空间顺序,立体的,反向的,叠加而成就。这是龟兹壁画的秘密!也是岩彩画的秘密!龟兹壁画是十分智慧的视觉形式,是极其高雅的精神境界,也是必须继承的东方绘画母语!
另我惊叹的是:古代画家完全具备材质意识和材质思考,决不象今天的画家只是考虑表层描画技法。他们会根据物理原理进行创作:砂岩上薄涂泥草层,砂与粉适度混合才不会开裂,所有的“色彩”必须转换为“色层”,再以层面叠加的思路逐步深入和完善细节。只有这样,异质的美感才会分层显现,上下的层面也会上下透叠,形成第三者之美。以不透明的物质本色,多次的平面的叠加在不同的位置,就像在大范围的平面上,局部的多样的调色一般,会出现丰富的效果。物质的属性会自然的分离,既形成薄厚不同的质感,又不显得简单堆砌。这是以极其智慧和极其质朴的思路,所形成的单纯和优雅的美感。
即使壁画表层的绘画层面,也是按照大面积,中面积,小面积方式递进,绝不是单层,单质。层面叠加的要害之一是反向叠加,异质叠加;而非顺向叠加,同质叠加。比如线结构之上要用色面整体的遮盖,底层画红色,上面就叠加黑色……这样,剥落之后才有内容可看,也才有必要剥落……先粗糙后光滑,大面积粗糙,小面积就光滑,大面积空灵,小面积就死板,一切魅力都来自于对比 。
1,线面结构:不是两者留一,也不是左右并列,而是上下叠加,若隐若现。
2,色面结构:不是一次性画地图似的平面铺就,而是将不同物质和不同色相的色面,以多次叠加方式,放置于不同的区域中。如果是重复造形,每次叠加都要错位,不重复同一边界。
3,丰富感来源:不是要素的丰富,而是关系的丰富;丰富感来自于对单纯要素的立体多样的组构关系。
6月26日:
今天,我再次明确意识到龟兹壁画的魅力来源:从古人的呈象方式到一千年的时空痕迹,其实都是积累于同一个立体的空间中。绘画的要素十分单纯,平面的面积也没有扩大,变异的只是立体空间中要素的纵向叠加,由底层到表层……这是龟兹壁画百看不厌的原因。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在同一平面中,只要立体空间有纵向的渐变,无论是添加还是除去,都会构成绝妙丰富的视觉感受。所以,岩彩画创作一定要着力于:
--在纵向空间层次中反复叠加:薄与厚、线与面、添加,去除,局部,整体。每一层叠加的方法都要不一样:1.不透明平罩。2.皴擦。 3.线条。4.点状。5透明薄涂。
--在纵向空间层次中反复玩味:语言要素的隐现,变异,对比。
--层面叠加的方式单一也不可以,要以各种不同的技术不同叠加。
--所谓阅读,正是阅读立体叠加的不同层次:异质的,异技的,情趣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形式层到意义层。阅读渐渐向空间之中深化,才会令人情趣盎然。
“立体空间的思维结构”这是岩彩画创作的核心,也是生成独特的视觉魅力的奥秘。
6月27日
凌晨惊醒,开灯记录:
回归原点就是回归:
1.语言原点,要素原点,重新发现。
2.文化原点,创意原点,重新反思。
3.艺术原点,感动原点,去芜存精。
龟兹壁画另人视觉感动的原因:
1.单纯:目的单纯,形式单纯,色质单纯,步骤单纯。
2.摧残:风沙粉尘, 烟熏火燎,伤害划刻,砂岩显露。
3.立体:单纯要素之上叠加丰富效果,使单纯和丰富变为对比。
底层单纯,表层复杂,底层鲜艳,表象灰暗。
6月28日
昨晚,高研班师生们一起进行了第一阶段摹写总结。
就个人而言,这一次体会最深的是青金石必须画在白色亮底之上,发色才会好。大面积,中面积,小面积的绘制程序不变,但要根据需要, 有些局部再次做白色蛤粉底,让白色从底层发光,否则青金石就是乌光的。这次,我如前一样做了中灰的底色,因为底色不纯净,而青金石恰恰反射了这种不纯净,显得脏,闷,堵。当刮去现有的青金石,重新的平铺了蛤粉,效果一下子好多了!这是我第一次在纯白底色上画矿物色。这说明:青金石是透明的,底色要明亮,白色要给足。
层面叠加--指积累色层,由单纯变丰富。丰富之后再刮刻,重新见底,见纯色甚至白底,这点也很重要。目的:让重点色质亮与纯。
这是我对层面叠加又一次深入的理解。多层多遍不只是积累,也有积累之后的大胆除去,使其再次单纯化。
层面叠加--指多次覆盖,复勾。中途可以埋下凹凸的线形。之后,凸形显露,平形隐约。每次提示都是平面形思路,所以最终的最明确的形还是平面形。线结构作为隐形,平面形作为显形。画岩彩画没有错误,只有关系不对。那么,就铲去不好的关系,重新还原为初心和基底,再次叠加,一切如新。
6月29日
今天开始17窟的菱格形摹写。 仔细的进行了现场分析。
勾形的线条很细,很随意,是红土线勾于白底色之上,但最终以绿色块遮盖。绿色块斑薄的脱落,红线条闪现其中,很好看!飘带中有白线感,其实那是色层添加时留出来的虚线,自然,弱势,若隐若现,虚实分明,有绘画性。右侧小菩萨的飘带无线,斑薄中显现一点点青金石。人物的头与手,其实下气力最少,形状是空出来的。
色调氛围:冷色系,色面结构严谨单纯。色彩轻松,清淳,高雅。绿色饱满,兰色写意,黑色点睛。最重之色其实是生赭色,没有黑。主要对比是:暖棕色与冷石绿;青金石为辅助色。
印象最深刻的是:以书法用笔画点与线。写意性用笔和剥落硬边的对比关系。
6月30日
每次在洞窟里拿出自己带来的岩彩材质,都感觉色相种类实在太多, 99/100用不上。因为无数次到洞窟解析,精美无比的龟兹壁画使用的颜料不过6~7种。
黑--岩黑,烟熏黑;
白--石膏粉,蛤粉,高岭土;
灰--青金石的次级微粉(冷)灰色砂岩(暖);
(龟兹的灰具有很独特的美,其实多是次等青金石。)
红--红土,棕土,红砂岩,朱砂;
黄--黄土,黄砂岩。(色相分为发黄和发绿两种。)
兰--青金石400目深蓝色。按照目数可以分出不同冷暖鲜灰之蓝。
绿--石绿(绿铜矿,孔雀石。)
古代壁画的基本颜料都在身边大山的岩层之中,都在脚下大地的河床之中。这样既是利用本土自然资源,又不会破坏自然生态循环。在大自然中采集创作媒材,无论是砂岩还是土,都是纯净无比的。这种创作方式不就是当代的“绿色创作”吗?!我们用河滩找到的天然卵石,将自己采集的砂岩和赭土研磨好,调上胶后使用,真是神清气爽,返璞归真。现在的新材料层出不穷,其实已经超越了画家的消费能力。在龟兹摹写我受到深刻教育--画家不需要获取无限画材,需要的是智慧与审美,巧妙多样的配置有限的物质。岩彩画要回归大自然,亲手采集身边的天然物质,解读和领悟自然的各种信息。
摹写过程中体会:
1,还是要讲究用笔的,用笔可以使单一之色,分解成薄厚不等的层次,有些是皴擦,有些是水和粒渐变,这样一个色又可分解为三个层次。这也是以少胜多的一个方法,过去我不讲用笔,总是厚堆,希望有物质感。其实是对材质的理解太粗糙。不换色,只换用笔,就可改变色相,即使一个青金石。
2,每个形,每根线,反复用笔,勾线,皴擦,面扫……多次造就。这是为了图形,为了造势,几次的互补。并不在意一根线本身的功力是否完善。
3,这样的图形是活的,有微差有变异,不故意。可以看出制作中的思维轨迹和变异痕迹,自然而然,十分有趣。
4,壁画剥落的边缘之处,最能解析出基底层与泥土层以及色粉层的层叠关系,也最具材质魅力。
5,千年之前的壁画经历过历史的磨难沧桑,去掉火气与浮华,呈现出质朴从容的气质--天然,本质,坦荡,静穆,高雅。这也是我要追求的艺术品格。
7月2日
克孜尔17窟菱格形的摹写十分顺畅。
1.泥土底色上刷高岭粉一遍,蛤粉一遍。
2. 以土红色勾线形,并画基本色块结构。
3.以白色蛤粉再次的覆盖,再次勾线画棕色块。
4.以橄榄绿十四号平涂绿色菱形,在此之前做了蜡底。
5.用岩黑加金茶,画黑形,透出红底色。
6.用蛤粉加少量细微橄榄绿,再次罩染所有的白底,给出微冷色调。
7.画青金石精品200目。再次体会:细颗粒发色好,因为细颗粒发白,所以雅致。
8.修整形,色,质的细节,让大关系更明确,让精致的细节值得玩味,这是锦上添花。
9.刮刻。刮刻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真实的再现历史的摧残。
10.收拾细节,完成。
洞窟中仔细观察菱格形,每一色块,每一线条,每一层次,都是写意性的,用笔洒脱,轻松贯气,不纠结。所有形都是相互补充,相互确认,点到为止,不描摹,不修饰。整体结构清晰完整,洋溢着一种自信,愉悦,美好,笔断意联的大气象。所谓大家气度:关注意境,关注格调,关注格局。不关注脚下每一步严谨完善,不关注每一个细节局部,细节为性情之流露,不修饰,不讨好别人。语言要素的单纯,肯定减弱了图形的内容。所以要用不同的方法,引申空间层次的审美阅读。这是壁画既大气(形式要素单纯)又丰富(空间阅读层次多)的原因。
以少胜多是大智慧:
1,因为“少”就是“高”,是精炼之后剩留的精华。
2,“配置”就是“智慧” ,是理性摆布过滤后的绝妙关系。
以少胜多更不容易,因为“物质层面”的减少,决定“思维层面”的扩大,因此难度更高。
7月3日
一定要珍惜在龟兹“得道”的愉悦,珍惜每天汗流浃背的进入洞窟,一下子就凉爽清新的那种心情。 终于从世俗的嘈杂的漩涡中解脱,能在经典作品前与古人进行灵魂的对话。于静寂之中,靠着一束光,进入时空的隧道,专注眼前的点滴的迹象,默默进行点滴的解读,感觉渐渐敏锐,感受渐渐充盈,心门渐渐打开……幸福之感油然而生。这是一种跨时空的精神交融,并且得到强烈的心灵共鸣!这是对于人性的确认,对于艺术的确认,更是对于岩彩画理念的确认。十分欣慰,一切都没有搞错!龟兹面壁对于我实在太必要了,确实是一次灵魂的净化和升华, 不仅让我解读了过去,也让我看到未来。
7月5日
壁画摹写今天结束,全部作品集中到龟兹陈列馆里,效果很不错。两院师生坐在一起深入交流,徐院长进行了非常好的讲评。龟兹研究院向艺术院校开放历史遗存,让我们在历史情景之中深入解读古代经典壁画,对于中国文化的薪火传承十分重要。真是发自内心的感谢徐院长!感谢美术所的所有研究员!
7月6日
今天,再次参观了经典洞窟。摹写之后的考察体会更深切,象征着须弥山的菱格形作为形式骨架,既有序的贯通整个地区的壁画形式,又可在每个菱形中讲述独立的故事,一举两得。在视直觉中,抽象的菱格形其实已被不同的具象形破除,被具体的黑白灰分解,变异为有机和有趣的新形态。古代画师先确立明确严谨的形式,再顺势而为的突破既定形式--菱格形既是行为的规范,又是超越的对象。这种思路实在太精彩了!
龟兹壁画语言方式十分明确--层面叠加,由山体砂岩到绘画细节。高研班的摹写正是顺应这个程序,由最底层的砂岩层,到泥草层,到白粉层,到绘画层,立体的 “退行性”的深入和完善的,每一层都精心保留了上一层的痕迹。因为,龟兹壁画遗存现场明确告知:包括山体砂岩底层的一切层面都有视觉的意义;构成视觉感动的原因并不仅仅只是表层的绘画层。
这次龟兹摹写对于我和中国岩彩画而言,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a,理论上:
再次明确了岩彩画的语法结构;印证了岩彩画的最佳呈象方式--立体,空间,层面,叠加。
b,实践上:
亲眼目睹了岩彩画诞生其间的本土地质特征。亲身体验了大地采集,层面叠加,添加除去,从形式到语义逐步厚重的岩彩画创作全过程。
c,课程体系:
在教室的敦煌壁画摹写是对于古代壁画和岩彩画的绘画层面的细致解析;在龟兹的壁画摹写,则使目光和思维又深化了一步--目光穿越了绘画的表层也超越了架上绘画的边框;思维透析了自然物质局限与绘画语言生成的必然。涉及到当代岩彩画创作的必然的重要的“空间思考”“质性思考”及“本土关联”。
c,东方传统:
东方智慧是尊重限定:不改变自然的状态,而改变自身的思维方式。
东方审美是以少胜多:物质种类少,语言要素少,而智慧的考量多。
7月8日
龟兹壁画摹写课程结束,今天回到北京。在明亮的工作室打开两幅摹写作品,回味在幽暗洞窟里凝神面壁四周的情境,恍若梦境…… 龟兹壁画就象戈壁大漠中的灯塔,悠远的光明指引着正在艰辛跋涉的我,永恒的能量深深的注入了我的心灵 ……
再见龟兹,期待不久的将来能再次沐浴你的灵光!
中国美术 杂志2016年第二期发表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